《论语》有言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”在学生成长的航程中,辅导员是锚定方向的灯塔,是串联希望的纽带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陶静老师,以静守初心的深耕姿态,在辅导员岗位上织就学生成长的星河,让每一束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职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。
初心如炬:多线深耕淬炼育人匠心
2020年入职以来,陶静便将“成为学生成长的摆渡人”作为职业信仰。这位90后辅导员用五年时光在就业、资助、团委、评奖评优等多线工作中淬炼成钢,成为学生口中既全能又暖心的“姐姐”。
辅导员的工作,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。陶静始终记得2023年冬夜那场特殊的“教室守护”。凌晨一点,她接到预警电话:小何同学因焦虑发作,深夜独坐教室并拒绝返回宿舍。赶到现场时,学生拒绝开门,也拒绝和任何人交流,陶静示意陪同的班长在门口等候,自己慢慢接近。通过持续半小时的“非干预式陪伴”,学生逐渐镇定,低声说出内心的恐惧:“我怕跟不上进度,考试挂科……别人会觉得我是怪人。”那一刻她忽然明白:辅导员不仅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,更是学生迷茫时的支点、困惑时的倾听者。
第二天,陶静立即联系心理中心,配合专职教师完成风险评估;为其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”,安排党员学姐、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对一学业帮扶;协调宿舍减少人际压力;每周一次的固定谈心,制造机会与学生“偶遇”,引导其接纳自我。最终,学生在她的鼓励下顺利完成课程补考。
点燃星火:产教融合赋能职业梦想
作为国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讲解员,陶静将思政课堂延伸到企业一线。她带领学生走进博众精工等企业开展沉浸式实训,在观察与体验中,把“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”融入每个现场工程师的职业基因。针对学生的性格特质、技能水平等制定就业方案。
“共青团工作不是活动堆砌,而是点燃青年的理想火种。”担任学院团委书记期间,陶静构建“实践育人”体系:2022年,她动员一千八百余名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乡村振兴、党史宣讲一线,带领学生团队打造“退役军人+红色传承”品牌项目。在第十八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,她带领学生团队深入老兵家庭,以《烽火回忆录:四代军人红色精神的传承路》为题最终斩获红色专项活动国家一等奖。
聚火成芒:“双线作战”诠释党员担当
作为初心筑梦资助辅导员工作室的核心成员,陶静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,疫情封校期间,她驻守一线,化身“心理疏导师”,通过线上树洞倾听学生焦虑;创新“资助+学业+心理”三维帮扶模式,为145名特别困难学生建立成长档案,实现困难学生全方位帮扶;针对学生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开设“技能提升工作坊”,助力23名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实现自我赋能。
2024年,她深耕党员发展与学风建设,建立旷课通报制度,为学习困难学生定制帮扶计划,组织学业帮扶小组,鼓励学生党员与困难学生结对,既传递物质关怀,也实现精神传承。有效提升班级平均到课率。陶静荣获“校优秀共产党员奖”“校优秀教学质量奖”两项荣誉。面对赞誉,她总说:“荣誉是学生成长的倒影。”
向光而行:永续学习点亮未来星图
如今,陶静的工作日志里又多了一个新目标:探索“大思政”视域下辅导员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。她常说:“辅导员的成长没有天花板,学生需要什么,我们就该成为什么。”从资助政策解读到C语言程序设计,从简历制作技巧到创新创业指导,她用持续学习的姿态,成为学生口中“无所不能的静姐”。
“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,也是一场漫长的守望。”站在国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基地的展板前,陶静的目光坚定而温柔。她深知,辅导员的工作或许不像专业课教师那样光芒万丈,但每一次谈心、每一场活动、每一次深夜的守护,都是点亮学生未来的星火。当千万束微光照亮职业教育的星空时,便是她心中最璀璨的育人图景。
静水深流处,微光已成炬。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,陶静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坚守,书写着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,成为照亮世界的那束光。